推荐语:
纳恩博公司是中国新一代科技企业的典型代表,不仅通过自主研发推出了开创行业的智能交通产品,更走出国门收购整合了海外前沿品牌和技术。我们充分相信未来纳恩博会在智能交通和机器人领域引进科技创新,推出更多感动人心的产品。
——程天 顺为资本合伙人
口述:高禄峰 纳恩博CEO
作为国内首家集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智能短途代步设备运营商,公司将在2017年实现两条腿并行,以智能平衡车为主营业务,作为重要经济基础,并借此平台延伸至服务机器人这一战略业务,预计2年内实现盈利。
而在2016年,公司经历了极不平凡的一年。无论是平衡车还是服务机器人市场,在飞速发展同时,正逐步显现一些问题。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公司正积极调整市场方向,并应对着由此带来的管理挑战。
平衡车亟待法规出台
作为新兴产业,2016年平衡车市场正迅速发展,整体行业产值和整体公司数量都在提升,行业呈现了积极、良性的发展状态。同时,外部的良好环境下,公司平衡车业务在国内发展良好,产值同比2015年高出5倍。
不幸的是,政策管控速度正滞后于市场发展。从全球来看,各国政府对平衡车产业正积极出台相关管理措施。如美国90%的地区,在法规中已明确规定短交通工具的上路权利,新加坡、日本横滨地区已经设立独立的城市试点来管理平衡车行业。
对比国外,平衡车行业在国内政策法规上并未得到政府关注,至今为止,并未被列入任何法条,整个行业几乎是法律空白。国内一线城市,对于作为交通工具的平衡车,仍存在一定监管问题。这反应了政府对新鲜事物的认知和扶持的态度,逐步开放仍需要时间。
公司深耕平衡车行业多年,正致力于改善管控现状。为此,我们正在积极组建行业协会,推动行业规范发展。同时,公司已在国标委申请立项,努力促进国家标准制定,希望行业发展更为规范健康。
正值2016年,公司实现重大市场调整。从多年深耕的B端市场转向C端市场,让产品从藏在大客户身后的服务者,变为面向大众消费者的爆款。2015年底,公司和小米合作发布首款面向普通消费者的代步平衡车。同时,公司正将B端产品改装成C端产品,包括体积、重量等维度设定,在价格更加平民化的同时,包装成适应普通消费者使用需求的平衡车产品。
面向C端市场后,大规模产量极大挑战了公司产业链管控能力。2016年,公司供应链、生产线的管理经历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不同于代工厂代工的手机业,平衡车的所有产品都需要公司自主研发、制造,产线和供应链管理也较为复杂。大量产能逼迫下,供应链管理方式必须调整。公司将信息化原则和技术手段推广至全产业链管理过程,包括中介商环节,要求信息传递准确性和一致性,保证大规模生产管理能力。
公司正努力培育正规、严谨的管理基因。举例来说,在导入生产线时,所有重要部件的生产都以条码形式记录,根据条码可以追溯到制造者制造时间和地点等具体数据。在与小米合作的产品项目中,产线生产需要和合作方小米进行对接,我们利用可视化设备让产品生产过程对双方进行可视化呈现。
服务机器人潜力无限
在公司“两条腿”并行的战略下,服务机器人作为战略业务,正积极展开。通过对平衡车产品平台进行技术改进,研制家庭服务机器人产品,并将这类机器人作为技术开放平台,包括服务机器人所需多项技术模块,为国内外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服务,帮助他们进行科研生产应用。客观上,在平台上形成一种生态。
申请者以美国为主,根据开放平台数据,70%为机构单位,包括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研发产品针对B端市场应用。目前开发者采用最多的应用场景为作为超市服务的导购机器人、迎宾机器人。由此可看出美国服务机器人行业研究热点。
用户可在平台上改装,例如加上摄像头就能改装安防机器人,一旦这位用户改进部分功能,形成了新的应用,便可以分享到平台上所有用户。目前,平台开发者已有2000多个,已经向开发者提供服务,主要用户包括宝马、MIT、乐高公司等。随着行业应用迭代增加,公司所掌握的大数据量也在成倍增长。
无论是用户需求还是平台数据,都足以看出,未来家用服务机器人一定会大行其道,尽管技术、市场、管理方面还需10年至20年的培育时间,因此当下公司如何提前布局、切入市场是重要问题。近年在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及关键技术上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迭代和进步,当这些条件达到质变之际,即行业风口时期,这时能走上风口的企业一定是埋头深耕领域多年的公司,公司也将由服务机器人开放平台入手,深耕产业。
(经济观察报记者 沈怡然 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