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做个能放进口袋的代步车,肯定能火!”
“我做个狂拽酷炫吊炸天的车,用户肯定喜欢!”
在智能硬件领域(包括我们短途代步产品行业),各大公司针对产品的改良和创新层出不穷。消费者一开始尝鲜,当概念多了以后,却也陷入了一种新的“疲劳”,发现其实很多所谓的功能创新其实并非自己真正需要的。
现在,中国制造业正面临升级、革新、转型的关键时点,智能化、高端化都是转型升级的方向,但是,究竟如何去洞察消费者的需求,做出消费者真正需要的产品呢?对“需求”的准确认识成为决定产品创新是否能成功的关键。
但是,对于“需求”把握这个问题上,很多企业却都在屡屡犯着同样的错误:围绕一个又一个看起来似乎是痛点,实则上是“伪需求”展开产品设计和营销,结果却发现有爆发点却没有持续点。
对目前市场上已经存在的产品进行改良式的设计,或者增加额外的功能,叫做微创新。不过,我们看过各行各业都有不少产品经理,由于缺乏足够的市场调查和对用户的需求了解,本以为某功能是一个大卖点,殊不知实际上是个伪需求,投入市场的时候遇到各种挫折,最后付出巨大的代价。这有是所有做产品的人的都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把伪需求或者弱需求当做真需求来操作。
(图片来源:哈士奇设计)
1.不是用户抱怨的问题,团队自己抱头想出来的多是伪需求。
比如:B公司看到小孩子都爱玩的脚蹬加速和脚刹车的儿童滑板车,也针对这个“回归原始”的概念,设计出用脚蹬地加速,手杆上没有油门也没有刹车的电动滑板车,推出市场后被用户吐槽,因为习惯了自行车或者常见的电动车在手杆上有物理刹车装置,突然取消了,非常不习惯,在急需停车的时候往往用户只好直接跳车,造成安全隐患。
(图片来源:哈士奇设计)
2.根据用户表面行为得到的需求,如果跟用户实际真实需求不一致时,可以说得到了一个“伪需求”。这个“伪”是表示“不是用户的真实情况”。
比如:A公司考虑到开汽车的人都爱听音乐,那骑电动滑板车的用户可能也是,于是在电动车上精心设计了蓝牙音响,而实际上用户却更喜欢戴耳机听歌。
(图片来源:哈士奇设计)
3.如果一种用户需求在现有条件下,不可能通过有效的方法去满足,也可以称为“伪需求”。这个“伪”是指“不可能被有效满足”。
比如:A公司为了把滑板车做到可以随身携带甚至放进包里,把体积做到“极致”,结果严重牺牲了结构安全性和骑行性能,被用户大规模吐槽。实际上根据在现阶段电机和电池技术的现状,要实现真正便携且不牺牲骑行体验的车子,不存在,“可以携带的车”目前就是伪需求。
伪需求其实是一个具有时代局限的词汇。在某些时代,旧的解决方案可能已经是当时的最优解了,只是苦于生产力或者科技的局限,当时并没有更好的方案。就像马车或者更快的马车,在农耕时代已经是非常厉害的东西了,只是以当时的生产力不可能演变出来汽车。
在100多年前电动车就已经出现,但是直到最近十几年才逐渐爆发而被用户接受。在燃油车兴起的时代,电动车就是一个伪需求,因为它的技术、成本等远远超过燃油车,而多年后,技术的发展,乃至将来,它又会逐渐转化成强需求。
如果目前的技术或者产品已经可以非常好的满足了用户,而新的技术和产品所提供的好处又不足以覆盖他们转移新品的成本,于是用户们一般只会保持原状(不愿换新)。这类伪需求理论上是有可能转化成强需求的,但需要市场时机,技术积累,和用户习惯合力达到一个临界点。这就需要企业在开发产品的时候做好足够的市场分析。
(图片来源:哈士奇设计)
如果把用户对一个产品的需求做一个重要程度的划分,大概会有以下几种:
1.没有会死,没有会无法使用
2.没有会难受
3.没有不方便
4.没有也可以
5.没有最好
如果尝试把一款电动代步车的功能做大致的需求划分,大概如下图:
满足第1和第2的,就是刚性需求。一些创新或者微创新型的产品主要是在第3个阶段(没有不方便),权衡的依据就是带来的方便与其制造的麻烦或代价的比重谁更高,比如说做出了可以放在口包里的代步车,但是上路骑行体验非常不好,对路面要求非常高,那注定了只能是小范围特定场景使用的产品,而不能成为真正的代步产品。
第4层次开始,就是容易涉及到伪需求或者弱需求的层次了,这种层次的产品功能,一般是为了增加产品卖点的辅助功能,比如app,电子锁、蓝牙音响,GPS定位等,它可以增加产品体验感,并且不会对核心功能造成影响,但是容易被其他产品替代(比如手机),所以它不会过多影响用户的购买决策。
如果一个产品的核心卖点是在第四层次,则很容易被复制或者不容易打动用户,由此而可能遭受冷遇。
(图片来源:哈士奇设计)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去挖掘用户的刚性需求。
1. 多提问,挖掘根本原因,比如:
问:“用户是否真的需要便携的代步车?”
答:“足够小巧,那就很方便携带进出地铁了,而不用挤公交车和打的。”
问:“挤公交和打的有什么问题?”
答:“因为等公交车和等出租车很费时间,我赶时间,想马上走。”
问:“假如随时有公车或者出租车可以马上乘坐呢?”
答:“那我还担心路况,会不会堵车”
...
所以,用户最根本的目的(刚性需求)是“用户想尽快到达目的地”,他需要在身边随手获得实现目标的手段。用户对“是否轻”,“能不能随身携带”,并不是第一个思考的问题。于是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共享单车那么容易被用户接受。因此,在随处可得的共享单车的冲击下,“便携的代步车”就成了伪需求或者弱需求。
2.小范围验证
不但要听用户怎么说,还要看用户怎么做。如果一切准备就绪,不妨先进行小范围测试,从中收集需求反馈。市场永远会教会的比你想象的要多。
3.逆向思维
“为什么我之前没有人想到这个点子?”“是需求本身的问题?”“市场时机的问题?”“实行难度大的问题?”不断反思中追问得到答案。
(图片来源:哈士奇设计)
1.需求采集阶段
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用户的需求,比如竞争对手、玩家圈、产品测评等,不但要听用户怎么说,还要看用户怎么做,好的用户研究需要洞察用户表象背后的真实痛点。
2.需求转化阶段
收集了客户的需求后,不能马上直接照着用户说的做,而要分析用户的根本目标,再针对用户的根本目标去转化成不同的解决方案(功能)。这得靠领域知识和对目标用户的了解,往往一些用户不清楚自己的真实需求。
3.产品概念验证
自认为想清楚了新功能,在动手开发前,再多找不同用户沟通。
4.寻找专业的设计团队做顾问或者提供设计方案。
产品开发的过程及其繁琐而复杂,走错一步可能满盘皆输,拥有一支专业而经验丰富的产品设计团队非常重要,在没有足够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让专业的产品设计公司提供方案,得以把想法转换成现实。
所以,找到靠谱的工业设计公司,对企业来说,可以少走弯路,降低研发成本,用较低的成本把想法变成现实;对大企业来说,可以多途径获得设计方案,择优而选,锦上添花。
(图片来源:哈士奇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