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编我在淘宝众筹里看到了一个由盖亚科技发起的众筹,是这样的:
这款产品,在唯轮网过去的报道《2017秋季广交会开幕,有哪些新颖的产品》也有介绍过。
除此之外,在今年四月的香港展上,盖亚科技展出了另一款产品,也在唯轮网关于香港展的专题报道《3分钟看完智能代步行业在香港春季电子展》有过出镜。
这两款产品乍看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与一般我们见到的独轮车或是双轮平衡车不同的是车轮有着非常复杂的结构。小编对这种特殊结构非常好奇,因此决定扒一扒,经过搜索发现,本田最早在1989年就开始了平衡车和全向轮的研究。
(图片来源:Honda(本田)中国官网)
说起本田,大概能想到的就是汽车或摩托车。作为世界知名的汽车著名品牌,本田公司现在是世界第七大汽车制造商和盈利最高的汽车制造商之一。但这个印象其实过于刻板,本田的研究中心可不仅仅是只研究汽车和摩托车,在机器人和个人交通工具上也有涉猎。
ASIMO(阿西莫)类人机器人
早在1989年Honda公司内部的Idea大赛中展出了两种单人驾驶的平衡车,这就是平衡车与全向轮最早的雏形。以此为契机,运用Honda 机器人技术的同时开始了平衡车产品的研发。
(图片来源:Honda(本田)中国官网)
本田公司于2008年推出的一款无须用手的的小型独轮车“U3-X”,采用的是一种利用平衡控制技术的独轮驱动技术。
这款独轮车的注重小型化及设计性,驱动系统采用的是可进行全方位移动的车轮机构“Honda Omni Traction Drive System(HOT驱动系统)”,以及在开发类人机器人ASIMO研发过程中积累的平衡控制技术。
HOT驱动系统是在大车轮的圆周上配置一排小车轮的车轮机构。UNI-CUB的车轮配备有30多个小型车轮。可通过转动大车轮进行前后移动,转动多个小车轮进行左右移动,并可通过组合使用大车轮及小车轮进行斜向移动。
U3-X设计理念是“一种移动过程中不需要使用手的交通工具”,采用身体重心控制行进方向,也就是现在常说的体感控制。在当时U3-X曾被《时代杂志》誉为“2009年度50个最佳发明”之一。
但U3-X具有驱动力较低,路面稍有凹凸不平就会导致无法前进的缺点,并且在实际演示视频中非常明显的可以听到电机运作产生的噪音。在此基础上,经过不断的改良和发展,在2012年本田推出了“U3-X”的升级版——“UNI-CUB”。
UNI-CUB与前代U3-X最大的不同之处,虽然UNI-CUB外型如同单轮车,但其实拥有两个车轮。设计以本田的“M・M思想”(Man-Maximum・Mecha-Minimum,乘员空间最大化・机器空间最小化)为基础,因此它们被藏于两脚内侧。UNI-CUB可以做到以大车轮与地面的接触点为圆心,进行360°旋转。
UNI-CUB的最大时速是6km/h,满电情况下最大续航为6km,自重为25kg,最大载重为100kg,座位可调节高度。
和独轮车这样速度较快的个人代步工具不同,UNI-CUB的定位是类似电动轮椅的慢速移动工具,主要应用于室内的无障碍环境。打个比方,它可以很轻松的配合步行者的速度,由于速度较慢,也不存在像汽车和摩托车那样突然加速的危险。即使在机场和购物中心等人流量较大的室内设施中,也不会给周围行人带来妨碍和威胁。
UNI-CUB除了可以使用体感控制,还能用手机应用连接蓝牙控制行进方向,手指操作触摸面板画面上显示的操纵杆,便可指示移动方向,对于不能控制身体重心的人群来说是一种方便的设置。
本田于2012年6月将 UNI-CUB 投入到日本的国家未来科学博物馆进行实用测试,并提供企业租赁服务,为扩大实用化收集数据,继续寻找潜在用途并调整设计。
而在2013年,本田公司推出了UNI-CUB β,其速度和续航力与旧版相同,虽然座位变成不可调节,但经调低的座席使载具更加轻便,重心也因而降低,让使用者更容易控制;座椅也采用了较柔软的物料,在静止状态下可以当作椅子使用。增加了站立功能,让使用者需要站立时不用离开载具。
对于以上介绍的一系列个人用运输载具,本田公司都没有推出量产。
在U3-X最早推出的2008年,当时平衡车还没有被大范围认知,售价还在几万元人民币,因此在当时的技术成本下,U3-X要量产,成本必定是极其高昂的。何况在当时市场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耗费巨资投入到这一块的话也是很大的风险,所以无论是U3-X还是UNI-CUB当时没有量产也是情有可原的。
不过到了接近10年后的今天,平衡车已经可以满大街看到,价格也可以低至千元以下,人们的消费水平也在升级,这个时候也许就是量产的较好条件了。
全向轮技术无疑是对现有轮子的一种技术革新,未来很有可能会被广泛用于各种交通工具,至于UNI-CUB它会带来什么样的骑行感呢?我们还有待体验。
下一篇我们会继续为大家带来其他全向轮产品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