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代替马交通革新已经过了接近130年,而现在似乎又要掀起一场新的交通革命,那就是无人驾驶。
无论是像谷歌、百度这样的纯互联网公司还是奔驰、宝马这种老牌的汽车巨头在研发无人驾驶及相关配套服务方面投入巨大,甚至像Uber、Lyft这两个打车行业的翘楚也拼命在这个领域争个先后。
这似乎表明无人驾驶真的在未来的交通里会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否则为何这么多眼光独到的巨头争先恐后要建立起属于自家的无人驾驶技术。但无人驾驶这个概念喊了这么久,其实真正的复杂环境测试成果并没有多少,和各种新闻对比看起来有些华而不实。
从现在的角度去看,现有的无人驾驶是未来交通最优解吗?
无人驾驶技术
基本原理是在汽车顶部安装一个扫描器发射激光束,然后激光碰到车辆周围的物体,又反射回来,根据反射时间就能计算出物体的距离。另一套在底部的系统测量出车辆在三个方向上的加速度、角速度等数据,然后再结合GPS数据计算出车辆的位置,所有这些数据与车载摄像机捕获的图像一起输入计算机,软件以极高的速度处理这些数据。这样,系统就对汽车发出准确的指令来操控。
以现有的技术条件来说,要实现一个能够在简单环境下做到完全脱离人类操控的无人汽车并不算很难,现阶段的新闻中提到的无人驾驶汽车已经能够做到了,但距离真正使用距离还很远。
无人驾驶技术的困境
无人驾驶有个简单的概念分级,从最简单的第一级别在人类驾驶时辅助;第二级别可以在无特殊状况下进入自动驾驶;第三级别是在正常情况下自动行驶,只有在紧急情况下,才需要司机执行操作;第四级别才是不需要司机的情况下的自动驾驶。
虽然现在的无人驾驶宣称不需要驾驶员,但是为了安全在驾驶位上还是配备了测试员防止出现意外,因此很明显可以知道现阶段的无人驾驶技术还处于第三和第四阶段之间。看起来或许很近了,实际上却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究其原因,是受到技术和社会原因的双重制约。
技术上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是数据传输问题,无人驾驶极度依赖数据的交换来感知外界环境,但现有的数据传输延迟过高,以秒计算。在正常的驾驶过程中,1秒已经能够发生很多事情了。虽然可以将处理终端变为车载解决指令延迟的问题,但无人驾驶的特性仍然需要大量的外界信息进行计算,信息传输速度仍然急需提高。其次是设备造价,现在制造一整套设备需要10万美元,如果要大规模推广还是过于高昂。预计随着技术的发展可以将造价降低至1-2万元,但那大概需要十几年。
社会因素则是来自于人们对于AI的不信任。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机器比起人类犯的错误更少,更适合承担复杂工作,甚至可以说无人驾驶更为安全,因为机器不会醉驾或者疲劳驾驶。但将自己的生命托付给AI,还是有很多人持有保留意见的。并且由于涉及到人身安全,相关的部门必然会采取比较严格的态度进行审视无人驾驶,因此无人驾驶真正推广遇到的政策阻力会相当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