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译自:electrek 翻译By:Wheelive 部分内容有所改动
我们知道,在2018年这个源于中国的模式,共享滑板车在欧美正打得火热,不够一年便出现了2个估值超10亿美元的独角兽公司,同时还有不断加入搅局的新玩家,其火热程度就像当时的共享单车。
几乎所有公司都采取同样的收费方式:以美国为例,1美元起租,每分钟0.15美元,其他国家价格有所区别。
专家们一致认为,这些公司也许永远都不会在这些定价上盈利,而且这些价格也远未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水平,都是为了先低价获取客户(与共享单车如出一辙)。
但在十多家公司加入了竞争市场后,问题马上出现,没有一家公司可以提高价格,还能避免客户流失到竞争对手上!而更为悲观的是,这些公司成立之初采用的早期版本的滑板车,质量已经开始出现问题。
根据一些行业专家分析,这些滑板车的寿命大多被连续使用只有1到3个月,就损坏无法修复了。Bird和Lime都在研发更耐用的滑板车,但一直还没投入使用。
尽管公司面临各种挑战,但好的一面是,调查显示大多数市民都表示支持这样的共享交通模式。但市民喜欢归喜欢,如果一个企业的商业模式不能持续,未来会怎样?这是4年后可能会发生的4种情景。(我们认为不需要4年这么长,也许2年就见分晓。)
(上图数据来源electrec:88%的用户表示喜欢共享滑板车这种出行方式,而大部分用户骑共享滑板车纯粹是为了享受骑行而不是上下班代步)
情景1:所有公司都没钱最后失败了
血淋淋的例子我们国内都看到了。共享滑板车也不例外,这些公司的启动和运营资金大部分都是来源于资本投资,有报道称,lime每月亏损600万~2300万美元,资本热潮过后小公司最可能是首先淘汰的,lime和bird也许会持续长一点时间,如果财务状况一直没有好转,他们故事恐怕也很难讲下去。Uber和Lyft有钱投入共享滑板车,但他们如果发现盈利无期,可能也会尽快止损并专心做好本来就已盈利的共享汽车领域。
那时候可能大多市民会开始转向自己购买电动滑板车了,因为现在电动滑板车已经非常便宜。当用户习惯被培养起来之后,很多用户会更喜欢拥有一台自己的滑板车,因为不需要再浪费时间去找车了。
当然如果共享滑板车公司尝试为了盈利而提高租金,那消费者可能马上头也不回地去买一台自己的滑板车。
场景2:小公司被淘汰,大公司提价生存
因为Bird、Lime、Uber、Lyft这样有资金实力的公司,可以承受更长时间的亏损,等到小玩家退出后,他们可以集体提高价格,获得盈利的希望。
比如,当市场上就剩下几个玩家的时候,巨头A资金告急了要涨价,而B就可以选择维持原价,甚至玩的就是心跳,选择降价,给A最后一击,或者选择把价格提升到和A一样。
如果A时机掌控好,在适当的时机,B的最佳做法是合作,把价格提高到A相当,一同盈利,而不是继续冒着亏损资金断裂的风险。这种类似于囚徒困境的变化,双方可以通过合作来实现。不过这种合作的成功几率,会随着玩家的数量增加而下降,因为在利益面前,可能总会有人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顾大局。
当然,他们往往无法这样做,因为这样属于集体垄断,不合法。
场景3:公司合并,避免竞争直接实现盈利
合并和收购可能可以直接改变目前的状况,由于小公司资金量小,对于大公司来说有较大的议价空间。然后Lime和Bird可以避免直接竞争,就像comcast和verizon这样的通讯服务商一样,通过划分各自的底盘,这样就可以在各自的底盘提高价格实现垄断,谋求盈利。
有报道称,Uber已经在尝试与Bird和Lime就收购事宜开始谈判了。Lyft和Uber可以用他们的实力来收购所有的电动滑板车公司,然后变成2个超级巨头在战场上互相厮杀。
随着最近Lyft推出自己的电动滑板车,然后Uber也利用自己收购的共享电单车品牌jump推出滑板车,这也更符合推测,uber的CEO也曾表示,他预计10年后,uber或将提供更多的电动自行车和滑板车,而不是汽车。
场景4:电动滑板车消失,替代品发展
各地的城市正在迅速实施监管,控制横蛮生长的滑板车,甚至一些城市出台速度限制,限制车速甚至跟走路差不多,或者一些城市把滑板车限制在无卵用的小区域。
虽然这些措施是为了保护行人,但最终带来的可能是共享滑板车公司的消亡。由于各个城市的法规不同且经常互相冲突,无疑会加重共享滑板公司的运营成本,而这些规定限制的大部分滑板车的初衷的便利性,从而让用户选择其他替代品。
或者更可能的是,随着电动自行车的日益普及,电动自行车可能会成为替代品。
最后,未来有很多的不确定性,这些场景都是猜测,目前我们知道的两件事是:大部分公众很喜欢共享滑板车这种模式;共享滑板车目前的商业模式不可持续,除非有很好的改变。
对于共享滑板车,你们又是怎么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