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是智能?
王自如【就是和罗胖子(卖手机那个)掐架的那个】一年前在微博上自问自答了一个问题:智能手机,为什么智能?答案是:回想当年我发现智能机最触动我的不是能跑各种应用、上网发邮件。而是翻转手机,它会贴心的旋转屏幕,晃动手机,屏幕上火苗就真的会摇摆,吹口气就能演奏音乐,头一次觉得这东西特么“活了”。所以对我来说“智能”=“传感器”。
看到那两个引号了吗?相信你也会觉得,智能绝不等于传感器这么“土”,也不需要像科幻小说里的那么“玄”。在作者看来,智能,首先要有感知,如果没有感知,就只是一个物体,其次是回应,如果没有回应就只是一部机器。
举例来说应该是这样的:你说1,得到的答复如果是1,这不是智能,智能的概念应该是你说1,他知道你想说的是1.5,而回复给你的是2,或者你没说之前,他就知道你要说1。智能,一定是“more”。
2014年,是智能硬件最混乱的一年,遍地的可穿戴、遍地的智能硬件、遍地的硬件创业者,你要是不联个手机,不加个APP,都不好意思叫智能。看看那些已经阵亡或奄奄一息的智能手环,他们记录了各类数据之后,就没有然后了。可是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根本不关心数据记录的有多详细,有多精准,能够引起他们兴趣的是应该是一套让身体更加健康的解决方案。这里还是说一下Nest,它可以收集室内温湿度数据,记忆用户的行为习惯,通过学习,越来越懂你,最终做到自动调节室内环境,兼顾舒适度和节能性,所以,Nest价值32亿美元。
现在,说一下我们今天的主角——平衡车,之前,他叫思维车、摄位车甚至一度自诩为体感车,2013年的那次审判,济南中院给出了一个响亮的词汇“电动平衡车”,于是,本来就举棋不定的平衡车,被推到了电动车这条“沟”里。人们遗忘了他的智能。
但事实上,曾经风光一时的平衡车,是最先将陀螺仪和传感器这种相对冷门的工业技术用在民用产品上并予以完美呈现的产品。其中陀螺仪、传感器的控制精度,直到现在依然不是某些品牌手机可以比拟的。从操控方式来说,智能体现则更加的明显,驾驶平衡车就好的办法其实不是身体有意的前倾,而是想走了一下,现有一个迈步的意识,于是重心会自然前倾,这样,平衡车的陀螺仪、传感器、伺服电机等就完成了一系列的工作,进而达到前进的目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感知与回应。
即使是在静止的情况下,平衡车也在进行着精确的计算,进而保持一个平衡的状态,你说,这难道不是智能吗?
现在,很多人把平衡车目前最大的问题归结为路权的问题,可是电动车的路权限制更为严格啊,但是行业依然发展得风生水起。
静下心来想想,平衡车最大的悲哀其实是:遗忘过去,又看不清未来。
过去,平衡车的鼻祖Segway曾被看作是“划时代的科技产物”,除了是一个交通工具之外,平衡车还在用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中,帮助完成一些排爆、探路的工作。但Segway的悲哀在于缺少一个乔布斯一样的产品经理,Segway始终没有发挥出他应有的生气。后来,Segway进入中国之后,依然延续了在美国走的老路。
也许Segway本不应该叫做“车”!
关于未来,Segway已经停滞了近10年,不温不火。国内的类Segway产品看到了“智能”的浪潮后,也仅仅是昙花一现后便裹足不前。归根结底,国内的平衡车市场还不够普及,供应链的价格居高不下,导致产品成本过高。而在技术层面,目前行业内山寨横行,导致了有实力的厂商不愿意在技术上持续投入,一些新进入的厂家甚至研发只有几个人,甚至没有研发人员根本没有办法在技术上有什么突破。这就是目前平衡车市场的两个非良性循环。从2010年第一批国产平衡车问世以来,国内的几个主要平衡车品牌唯一可以称道的也就是在手机APP上的有限成绩了。
前一段时间,平衡车行业的投资不断,小米的进入也被传得板上钉钉,然而,除了几千万的资本助力之外,平衡车最重要的还是自我的蜕变,只有让自己的真正的“智能”起来,把平衡车这根鸡肋做出滋味来,才是走出目前迷茫的困境的唯一出路。
最后,如果你一定要叫平衡车为“车”的话,请不要忘了它的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