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消费电子协会预测,2015年全球民用无人机有望售出40万架,市场规模预计比去年增长55%,达到1.3亿美元;到2018年,预计全球无人机市 场规模将会攀升到至少10亿美元。同时,据业内人士估计,2015年全球平衡车(包括双轮和独轮在内)的预计销量为15万台,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亿美元。 从整体数字上看,无人机的市场规模和平衡车相近,但在市场规模增速上,平衡车与无人机的差距却相当明显,预计不到10%。
为什么无人机风生水起,平衡车却不温不火呢?难道就因为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吗?当然不是。
一款新产品的成功既要求专注于一种用途,也需要拥有持续的刺激需求的激发力。
2002 年平衡车作为交通工具问世后,曾被誉为是一款将改变游戏规则的产品、一款具有魔力的产品,但仅凭一款创新产品,并不足以激发出大规模需求,这其中不仅需要 一个或一系列的推动因素,即激发力,还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利基市场。很遗憾,目前的平衡车在这两个因素上都相对缺失。
如 果把平衡车和无人机对比不难发现,无人机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恰恰是其非常单一的市场定位,这个定位甚至还存在一个不低的门槛。除了航拍,无人机什么也干不 了。反观平衡车的用途,要么很小众(比如城市观光、土豪明星专属玩具),要么很可笑(比如Segway马球)。2010年首批具有中国特色的平衡车虽然经 过了不同程度的创新,但依然没有摆脱Segway的影子。当然,这一点也给国内的平衡车前期的市场推广带来了好处。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好事儿。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平衡车,这就是坏事儿。
听 说过一件产品,与实际购买这件产品之间的差距,就是需求的激发力。激发力通过使客户克服固有的惯性,同时强化产品的魔力来发挥作用。激发力通常还存在相互 强化的作用,这里着重强调一下口碑的作用。即所谓的口口相传。这是最为有效的激发力,但也是最难创造起来的一种。有幸的是,魔力产品都拥有打动人心的故 事,能激发起客户之前的谈论,增加产品魔力的激发力,同样可以刺激口口相传,促进销售,从而制造出积极的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这也是最难养成的激发力。
另外一个原因,则是精进曲线的区别。
缓 慢的改进就等于平庸,这句话适用于任何一家公司、任何一款产品,只有以强大的45度向上攀升,甩开无耻的模仿竞争者,只有快速迭代才是将创造需求的赢家和 落败者区分开来的关键。从这一点上来说,无人机显然做得要比平衡车好很多。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查询网站上,从2010年至今,无人机企业某疆科技有限 公司的专利申请数为221项,而平衡车企业某步机器人有限公司的专利数为50项,即使算上后来分离出去的某行科技有限公司的专利数,总数也仅为84项。
当然,下面这段往事需要说明一下:
如果你在2010年到过东莞的松山湖,说不定你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在一块空地上,一伙人在放飞机,一伙人在骑平衡车。放飞机的人是某疆的,骑平衡车的人是某步的。2010年某疆的销售额仅为300万元,而某步的市场也迟迟没有打开。不过,在随后的2011年到2012年,反倒是生产平衡车的某步凭借在产品上的创新以及Segway的肩膀率先走出了困局,这两年,某步的一个区域经理的年薪可以达到20W以上,而某疆无人机在投资人眼里还只是一个没有前景的玩具。
时间来到2013年,随着DJI Phantom在1月的推出,四旋翼飞行器市场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Phantom迅速成为了世界上销量最大的四旋翼飞行器,每月销量成千上万(此句出自知乎上某位大疆员工的回答)。而同时期的某步,则出现了不可调和的内容矛盾,直接导致了主要技术人员出走深圳成立了某行科技有限公司。“我们浪费了两年的时间”。
最后,让我们回到产品本身。一款产品是否具有魔力,应该等于卓越的功能乘以强大的情感诉求(现在很多人称之为逼格的东西),而绝不是产品功能来决定的。无人机和平衡车都具有自身的魔力,如何将产品的魔力转化为真正的需求,这才是最重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