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准备好了吗?拥抱一个充满机器人的未来?
机器人的技术革命从1956年直到今天,和计算机的历史整整相差了十年。但毋庸置疑的是,两者倾尽全力塑造了二战之后高速发展的世界。如同计算机的潜力迄今为止并未得到完全的挖掘,机器人也在黎明之中期待完全释放的那一天。
2007年刚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周伟曾经说过,“比尔盖茨称机器人将重复个人电脑的崛起之路,未来家家都会有机器人。机器人正在突破它的发展之路,30年后,到2037年,人工智能可能会超越人类”。而这一切,短短的几年时间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印证,甚至周伟认为它比预言来得更快。
所有人对机器人都会有一个误解,认为机器人应该像变形金刚那样,是一个强大的个体,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超现实物质。人类已经进化到外太空时代,大多数人却没了麦哲伦的好奇心,这真的是对不起古人。
嘿,说到麦哲伦,你别说跟我们今天的主题还真有点关系。这位天才被公认为设计出了人类史上第一个机器人,他用绳索连接了一个穿着盔甲的中世纪骑士。据说可以操作它坐起来、挥动手臂、甚至还能说话。那是1495年,这个大胡子的老家伙帮着另外一个老家伙西班牙的查理五世探索地球的那年。
奇点降临,人类不朽
Jim很幸运,他没有一跃而下,保住了一条命。
我们再来重新审视标题,“奇点”这个单词来自于天体物理学:它指的是时空中(例如黑洞内部)所有物理理论都失效的一点。上世纪八十年代,科幻小说家弗诺•文奇(Vernor Vinge)将该词与古德的智能爆炸概念联系了起来。1993年在NASA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文奇宣称“在未来的三十年间,人类将会掌握创造超人智慧的技术手段。之后不久,人类时代就将宣告终结。”所有这些理论都存在一个共同点:从2011年开始,人类及人性的转化都开始变得无法辨认。这种转化被称之为:奇点(Singularity)。
进入21世纪之后,技术发展已经越过拐点,进入技术研究和开发的人数倍增。15年前同一时间在研究深度学计算法或者视觉的人,往往不及今天的二十分之一,这个数据说明我们的投入是巨大的,因此我们现在可获得的数据量和计算量也呈爆炸性增长。一个技术阶段的进步一定会带来下一个技术阶段进化的加速,范式迁移的速度在指数性加快。我们有线电话用了100多年,2G用了10几年,3G用了很短出来4G,4G还没普及现在我们已经在讨论5G,摩尔定律持续发挥作用,单位成本可购买性能指数增长,速度越来越快,而且超乎我们想象。
我们已经无法预计十年后的世界将是怎样的,未来50年人类社会将经历比人类文明史发展总量还要多的技术变革。2002年科幻电影“Minority Report”中出现的可以调出透明数据屏幕的手套,在今天,屏幕不但透明,还可以弯曲,甚至可以直接用手或者大脑操作数据屏幕。电影“钢铁侠”中出现的高科技盔甲,现实中美军已经在研制,目前这种军事盔甲已经非常强大。2003年《少年特工》里的飞行背包,也于近期即将问世,事实上这款飞行背包2013年就已经开发。十年前的科幻片已经变成现实,那么10年后呢?未来唯一的限制将是我们的想象力,我们今天已经无法想象十年后会是什么样的。
与机器人谈“心”
机器人将以何种形式进入千家万户?一定不是变形金刚的形式,也不是非常强大的个体,它是什么呢?在我们的认识中它是一个Skynet,就是电影《Walle》中的天空之城。这个体系下包括分布式的感知系统、执行系统、人工智能。感知,将会变成一种服务,而不是单一个体。我们今天享受的服务GPS,为我们不仅仅提供导航服务。感知系统解决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问题,我们认为复杂的非结构化感知信息一定是在云端完成处理,而简单的及时的结构化信息会直接反馈到执行终端。例如无人驾驶汽车,今天无人驾驶汽车在路上行驶的时候,跟前车相对车速多少,跟旁边车相对距离是多少,需要在本地处理完成。但是对每个人行为的预期,比如对于前方的十字路口,有没有红绿灯,需要采取什么样的相对车速经过,这些指令一定是通过云端完成。接下来看人工智能,我认为人工智能本身是非常强大,它将是我们三维世界里面唯一一个四维的物体,为什么这么说呢?在三体里面对四维描述是这样的,四维的世界看三维的物体,没有任何结构信息可言。而今天的我们相对于互联网也基本上算半裸体的,我们身边遍布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和摄像头之后,你认为你还有什么秘密可言了?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非常强大的执行终端。执行终端,依赖天网提供的感知与分析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生存。我认为接下来可执行的东西都是机器人,包括无人机等等,作一个个体单独存在,提供有限的服务,机器人是初级阶段呈现方式。
感知是一切智能的前提,其根本是改变人机交互方式,让机器更懂人。而看和听,是两种最重要的感知方式,人一生中接受的95%的信息来源于这两种感知。今天我们相互沟通的时候,看起来我们仅仅是通过语音在进行交互,实际上我们在交互中有很多新鲜信息,对于机器人来说获得这些新鲜信息是非常困难的。理论上讲机器的感知比人的感知更加强大,为什么这样讲?比如说看一扇门,我可以估算它大概在2米高2米宽,但机器人可以精确地知道那个地方长宽高分别是多少,甚至表面温度和材质都可以分析出来,这就是它比人要更加强大的地方,所以说再辅以人工智能就会更加强大。
人们的智能焦虑
周伟就如同一位几乎毫无人情味的病人兼思维缜密的辩论者。他就喜欢如此。他总是不知疲倦的对批评者穷追猛打,抽丝剥茧的穷尽细节,一点一点为他们作出解答。
他一直以来都在想一个问题,机器人能否超越人类?
机器人要超过人一定有一个前提,它可以像人一样人了解自己的意识到底是什么。我们已经了解任何一个神经元如何向下一个神经元传递信息,但我们并不了解意识知识是如何产生的。我们意识是从哪来呢?《失控》中KK讲到,去中心化的组织涌现出新的意识主体,意识是某种机制的产物,而不是意识制造了机制。比如说蜜蜂单个个体非常弱,但是当一个蜂群组织起来就有了意识和意愿,并以某种机制相互传递信息。
那么创始机制到底是什么?一定不是机器人三定律。如果人工智能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节点足够多,相互之间以某种规则传递信息,形成一种机制的意识的话,是不是就是失控呢?如果意识不受控,人工智能是否会失控?由节点之间的规则决定它,决定了机器意识的最终形态,我把它叫创始规则,但是我一直没弄明白创始规则是什么。对上帝而言,上帝创造了人类,人是否是一个失控的产物?
与机器人共伍的未来
最近大家一直在讲互联网3.0,我们认为互联网3.0将以机器人为中心。移动互联网2.0中,内容与数据大部分由人的活动产生,如人们的消费习惯、浏览习惯;移动互联网3.0中,大部分内容与数据由机器和机器之间的频繁交互产生(如智能硬件,传感器,机器对人的学习和对环境的学习,交互)。4G已经能够满足人对带宽的需求,5G将更多是满足机器对带宽的需求,人对网络响应速度的需求是秒级的,而机器将是微秒级甚至更高级别。
现在技术在逐渐成熟,而且成本越来越低,资本的大量涌入一定会导致机器人越来越快的进入到生活之中,我们认为2015年就是机器人的元年。
今天所有人都在谈机器人,我们对它抱有很高的期望,但事实上,我们一定会经历很长一段时间对它的失望,因为它的性能远远低于我们普遍的预期。无论是哪款机器人,现在都不足够聪明,这不正是我们的机会吗?大的公司,无论是微软也好,还是其他大的公司,都在不断尝试做机器人,但是今天依然没有推出一款像样的产品,为什么呢?因为今天1亿的市场份额对它们来说不算事,它们有1000多亿美金的收入,不在乎这个,而这就是我们的机会。